写在前面的话
谢唯轶是我见过为数不多在这个年龄段就显露出写作天赋的孩子。他的情感细腻,文笔极致流畅,不仅画面感强,更可贵的是,他作文中用到的那些短句、长句和联排具有很强的律动,像一幅流动的画卷。读他的东西,经常让我想到顾城的那首诗“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进了”。这让我这个写了一辈子字的“职业读书人”是非常服气的。我想,这一定与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在阅读这件事上,“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一条简单朴素的道理。所以,我们还是认真地听一听谢唯轶妈妈是怎么说的吧。
我家有个小书虫
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内心是一片大海,涌动着智慧而多疑的浪花,家长乘着一叶小舟一边颠簸一边张望,你知道海底的世界斑斓多彩;有的孩子的内心是一座火山,巨大的火山口常年硫烟缭绕,你知道火山之中除了流动炙热的岩浆,还淬炼价值连城的金刚石;我家孩子的内心应是一片森林,秋天的、平静的森林,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往森林深处走去,心中彷徨不安,高声叫喊:“快回来!”他又立即跑回我身边,举起手里的东西:“妈妈,你看我找到了这个!”有时觉得和孩子的缘分就是如此,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从领着、扶着他走,到牵着他同行,到最后只能注视他背影,父母的叮咛、故乡的羁绊对他来说也许只是无意义的呢喃与泛黄的老照片,只得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会想,我能留给他的,还能有什么值得他回忆、体会,甚至融入他生命的呢每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内心是一片大海,涌动着智慧而多疑的浪花,家长乘着一叶小舟一边颠簸一边张望,你知道海底的世界斑斓多彩;有的孩子的内心是一座火山,巨大的火山口常年硫烟缭绕,你知道火山之中除了流动炙热的岩浆,还淬炼价值连城的金刚石;我家孩子的内心应是一片森林,秋天的、平静的森林,我看着他一步一步往森林深处走去,心中彷徨不安,高声叫喊:“快回来!”他又立即跑回我身边,举起手里的东西:“妈妈,你看我找到了这个!”
有时觉得和孩子的缘分就是如此,随着他一天天长大,我从领着、扶着他走,到牵着他同行,到最后只能注视他背影,父母的叮咛、故乡的羁绊对他来说也许只是无意义的呢喃与泛黄的老照片,只得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我会想,我能留给他的,还能有什么值得他回忆、体会,甚至融入他生命的呢?
看着书香满室,答案自在其中。
Part1
在共读中获得温暖
从谢唯轶半岁后可以坐起来时,我就给他准备了许多现在看起来,与其称之为书,不如称之为“玩具”的纸板书、洞洞书、布书、翻翻书。说来好笑,现在我们经常对他敲敲饭桌说:“吃饭的时候不要看书!”可是在这个娃娃还在吸奶瓶的时候,就学会一边翻看着图画书一边喝奶啦,从此以后,阅读成为一个犹如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习惯。
那时候,他每天最喜欢的事就是像小袋鼠一样坐在爸爸妈妈怀里,听我们讲绘本,多动的小泥猴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显出恬静、乖巧的一面,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不停要求“再看一本吧再讲一本”,对于一个日常生活轨迹不超过小区-幼儿园,行动能力极其有限的小娃娃来说,也许阅读是努力为他扩大生命半径的唯一途径。
图一:一两岁时开始自己看绘本,这是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经典
在书中,爸爸妈妈不再只是在他困了、冷了、饿了、渴了的时候提供吃喝和被窝的两位“大人”,我们是为他上天入地的大兔子(《猜猜我有多爱你》),是可以供他休憩的老树桩(《爱心树》),是愿意举一把梯子摘月亮的外国爸爸(《爸爸我要月亮》),也是让孩子独自去镇上买手套的狐狸妈妈(《小狐狸买手套》);学校里、小区里和他一起吹牛玩闹的朋友,也成为鼻子能荡秋千的大象(《鼠小弟的红背心》),齐心协力尝一口月亮味道的动物伙伴(《月亮的味道》),陪在身边的小熊(《阿秋和阿狐》)或者农场里的一只小蜘蛛(夏洛的网),一本本书,是为他埋下的一粒粒幸福的种子,能敏锐地感受到爱,更懂得理解他人和世界展现的善意。
图二:偷偷躲在被子里看书,受到了严厉批评
即使现在他八岁了,我们还是会保留每天晚上这一段属于我们的小时光,阅读的书目也从单纯的绘本故事,发展为各种孩子自主阅读会有点吃力的“大部头”《希利尔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塞耳彭博物志》等等,伴随一盏小夜灯,和着轻言细语的读书声,孩子慢慢进入梦乡,我们也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取了片刻宁静。
Part2
在共读中寻找答案
孩子大一点后,渐渐对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有一天回到家,他脱外套的时候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拉链是什么原理吗?”我研究了一会儿,犯了难:“我还真不知道呢!”不过,我们知道在哪里寻找答案。我们一起阅读了《万物运转的秘密》中关于“斜面”的这一章,疑问得到了解答,心满意足地合上了书。
图三:对照DK生物大百科画画
“红伞伞,白杆杆……”拜短视频所赐,现在的孩子都会哼上两句,可是这“红伞伞白杆杆”到底是什么蘑菇?作为真菌专家的谢唯轶小朋友会认真地告诉你:可能是指一种红菇属的蘑菇,也可能是指一种有毒的鹅膏菌,但红菇属的一些蘑菇也是可以食用的,并不是吃完都会“躺板板”。在他幼儿园到小学一年级阶段,强烈地迷上了植物和真菌,遗憾的是江汉平原上并没有那么多奇异生物,本着知行合一的原则,除了植物园郊游,他阅读了大量关于植物和真菌的书籍,这些书里既有类似《蘑菇大百科》《真菌——我们脚下的世界》这样纯粹的百科类图书,也有《山中的精力——蘑菇》这样的散文小品,从此他树立了成为一名植物或者真菌学家的“远大”理想——可惜在二年级时,这一理想变成了地质学家,家里又默默生长出《岩石和矿物》《改变历史进程的50种矿物》这些书……
图四:这段时间痴迷真菌
我想说,孩子的兴趣一直在变,阅读的目的绝不只是知识或者学科本身,而是和世界达成共识、形成默契。孩子明白,他能够通过书籍,而不是其他什么快餐文化,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更加专注于某个触动他的微小之处。
Part3
在共读中汲取力量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
在谢唯轶小时候,非常喜欢一本书《菲菲生气了》,故事中生气的小女孩发出像喷火龙一样的咆哮,她跑出了家,跑进了森林,最后“她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天生亲近自然,要到广阔天地中去。谢唯轶最喜欢的永远是自然科学类绘本和书籍,比如《雨蛙老师的科学教室》《我们的自然朋友图鉴》《去野外》《大英儿童漫画百科》《神奇校车》《神奇树屋》。阅读——正是灵魂在这个广袤世界的一条通道,一盏明灯,一个归处,读书的孩子内心浩瀚,胸中有丘壑,他们从书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使内心安宁的力量。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读过一本书,叫《一个酷爱数学的孩子》,是讲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的故事。他对这本书如此着迷以至于开始自己“研究”素数,以前他过于痴迷某一事物时,我们曾经不合时宜地表达过担心,但是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他第一次如此敬佩一个人,那些不被表扬的酷爱突然都有了解释和回应,这本书不仅启迪了他、也教育了我,获得的是坚定自我信念的力量。
实际上,阅读是一种行为,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掌握阅读这种基本技能,能从文章中捕捉信息,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三年级完成一篇写景作文时,谢唯轶有些头疼,走了偏路。我说别急,今天我们一起读一篇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一篇高中课文,我们逐字逐句阅读,也只是为了让他感受经典文字的韵律与意境,读到一半,谢唯轶突然说:“我最喜欢这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虽然说不出为什么,但我认为他敏锐地共情到作者这一刻内心的孤单,甚至捕捉了整篇文章的基调。这发现令我感到惊讶。
Part4
在共读中寻回初心
“生命有千百条途径,你可以成为一只眼海盗,可以成为撑船摆渡的老伯,可以成为下大雨时咯咯叫的鸡,可以成为专吃月亮倒影的小鱼,可以成为高山上贫困孤独的孩子,可以成为为吃一只鸡费尽周折浑身伤痕的狐狸……可无论你成为什么,生命充满奇趣,都值得你细细品味。”
这是亲子共读推广人粲然在《骑鲸之旅》中的一段话。作为成年人,我检视自己的书架,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毫无功利心的静下心阅读,但是对孩子来说,他所拥有的是最可贵的无边的想象力、藐视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几乎无穷尽的可供虚掷的时间和精力,带着一颗赤子之心读书。而和他一起阅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我自己寻回阅读初心,真正和他一起感受人生,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我不能说亲子共读能解决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切问题,但这一趟探索之旅,会取得许多远超书本本身的收获。
因为有个小书虫,家里渐渐有了许多随手放书的地方,我对谢唯轶打趣:“这些书不是我们放的,是自己长出来的!”
世界是个游乐场。把被子卷起来,也许钻过长长的棉被山隧道,会来到另一个神奇世界;今天的天气是多云转晴,也许还会下一场肉丸子雨;在我家后院,也许住着一群小矮人,他们拥有“睡橱”和黄金钻石镶嵌的马桶;上学路上,说不定会路过一辆满载野生狐猴的校车;玩捉迷藏时,也许会遇见一整支盛大的动物交响乐队……
旅途愉快,小书虫!
图文来源
谢唯轶妈妈
图文排版
罗裕宸爸爸
图文审核
蔡佳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