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飘万里的蒜蓉烤生蚝,堪称夜市大排档的灵魂。生蚝,这个听起来高贵,实则可以很亲民的明星小吃,你能想象吃不起它的那一天吗?
馋死谁了
我们吃不起生蚝的未来还真的有可能来临。甚至不仅仅是生蚝,还有鳕鱼、比目鱼等各种海鲜……虽然习性特征各不相同,这些大海的宝贝、海鲜爱好者的心肝儿竟然都在可预见的未来有数量减少的危险。到底是谁想害它们?!
我猜你想说是大胃王人类自己。好吧,大胃王确要实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但或许还有另一位人类活动的副产品、一位更不可控的凶手——气候变化。
是的,这位干尽了坏事的老罪魁祸首正在将魔爪伸向海洋里和我们的餐桌上。
气候变化怎么会害我们吃不上海鲜?这得从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说起。
一句话解释气候变化的根源,就是人们往大气里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过量的温室气体使得地球持续升温,并且出现越来越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我懂了!海鲜变少就是因为海水变得太热,海鲜朋友们受不了了吗?
球老板说对了一半。
一方面,海水温度变高确实让一些对温度敏感的海洋生物头疼。鳕鱼的卵就对水温十分敏感,过高的水温很容易杀死它们。不过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远远不止让海水升温!广阔的海洋跟空气接触,大量的二氧化碳必然溶进海水里,悄悄改变海水的化学性质。
——说的就是你,海水酸化。
凶手果然是你吧!
化学课上学过,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会生成碳酸。随着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变多,海水的酸性也在不断地上升。
随机抽查化学基础!
海洋变酸对许多海鲜来说都是坏消息。倒霉的鳕鱼不仅对水温敏感,它们对酸性也敏感,所以高温加上酸性对鳕鱼卵有双重的杀伤力。
不仅如此,酸性还会让鳕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进一步缩小,两者叠加产生了1+1大于2的伤害。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我们不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挪威和冰岛沿岸的大西洋鳕鱼出生数量将会在本世纪下半期下降60%。
鳕鱼:我真的害怕
这也是鳕鱼
我们最爱的生蚝也深受海水酸化之苦。生蚝的壳是碳酸钙做的,海水里的碳酸根离子是它的原料之一。二氧化碳和海水反应会消耗海水里本身就有的碳酸根离子,从而剥夺刚出生的小生蚝用来做壳的原料。做不出壳的小生蚝在海里难以生存,容易早早夭折。
化学基础抽查第二题
太热和太酸是海鲜幼崽的两大杀手。可气候变化还有比这更多的伎俩!其中之一就是让一些海鲜更容易生病。海水变暖会让某些病菌和病毒更肆虐猖狂,比如牡蛎疱疹病毒。
不幸感染病毒去世的牡蛎兄
近年来海水的升温让牡蛎疱疹病毒加速繁殖,而这种病毒曾经造成了法国养殖牡蛎的大量死亡,有些养殖场的死亡率高达百分之百。
比目鱼的遭遇则更离谱一些:它们的婚恋市场将会失衡。
比目鱼:哦,嗨
在幼鱼时期,较高的水温能够让雌性比目鱼变性成雄性。所以海水变暖会让比目鱼的男女比例愈发失调,过多的雄鱼面临婚恋危机,后代数量减少。
咦,这听着好像有点熟悉?
舰长日记的友情阅读链接
对,海龟和比目鱼有点像,沙滩的温度能决定小海龟的性别。让沙滩变热、海龟性别比失调的除了微塑料,当然也有气候变化。
海水升温还会减少海里的氧含量,因为越高温的海水能溶解的氧就越少。这尤其会威胁到金枪鱼这种体型大、游得快,所以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的鱼类。
是金枪鱼
还是金枪鱼
生蚝、鳕鱼、金枪鱼……在气候变化之下的海洋里,这些我们热爱的海鲜一个都逃不掉。那,那些没被点名的海鲜和海里的其他生物,它们怎么样?
答案很可能是:它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牵连。
不管是在海洋还是在地球上的任何角落,物种和物种之间都不是互相独立的,它们经由食物链和食物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物种的减少,都有可能让当地的整个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产生动荡,牵一发动全身。
海洋生态系统
一个物种的影响甚至能跨越它身处的生态系统,波及到更远的地区。大西洋鳕鱼面临高水温和海水酸化,很有可能将活动范围往北迁移,进入北冰洋,进而和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北极鳕鱼产生竞争。
是北极鳕鱼们
而北极鳕鱼恰恰是支撑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是当地许多鱼类、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食物来源(北极鳕鱼:我……)。如果大西洋鳕鱼北迁威胁到北极鳕鱼的数量,那么整个北极地区小到一些鱼类和鸟类、大到海豹甚至是虎鲸和座头鲸,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虎鲸就是别名杀人鲸的那位
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是多米诺骨牌式的。从大气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海水变暖和酸化,到某几个物种的常态被打破,再到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受到连锁性的干扰,这像是一层一层向外扩散的涟漪,说不定已经在悄然改变整个海洋的全貌。
虽然具体的影响还是未知数,但如果气候变化会让我们更难吃到生蚝和鳕鱼,那你面前的这一整盘海鲜大餐也都有可能难逃一劫。
逐渐远去的海鲜盛宴
大自然固然有它自己的调节能力,但如果我们施加的干扰继续累积,超出维系平衡的临界点的那一天会不会到来?
啊啊,的确如此。
所以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ujinga.com/syxh/9603.html